后者体现为央行支持财政支出扩张,比如美联储/欧央行购买政府债券,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
我们花这么多篇幅解释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特殊性,是想说明土地的垄断性、定价的羊群效应,使得需求的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体现在价格变化上,价格周期波动的长度和幅度超过一般商品。同时,政府信用投放的货币更有效地增加流动性,把均衡利率下降转化为现实的市场利率下降,同理,金融资产包括股票的价格受到支持。
从需求端看,土地对经济也有很大的影 响,比如房地产投资就是拉动大宗商品需求的一个重要力量,但房地产的重要性更多是因为与金融的结合(房地产是信贷的重要抵押品),是金融周期的重要载体。什么因素导致大宗商品的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慢呢?一是大宗商品的开采,尤其是石油和矿石的开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技术含量也较高,使得行业投资的门槛高。早期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土地和劳动力、资本一样,是三大生产要素之一。那几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快速增长,股市上涨,一片繁荣,当时流行的一个解释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改革和宏观政策框架改善(重要的标志是财政变得稳健,赤字下降)是主要驱动因素,促进了内部增长又带来资金流入。金融周期的结构含义 金融周期不仅影响总量,比如经济增长的波动,也影响经济结构,两者相互联系。
再有一个因素是金融危机后私人部门去杠杆和资产负债表调整抑制了消费与投资需求。在货币投放的初期,出口相关的制造业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以比较低的工资雇佣工人。从注册制改革的路径来看其实就两个,一个就是去行政化,证监会不再控制发行规模和发行节奏。
李克强总理说了,以后要少发钞票多发股票,这个话会应验吗?我觉得未来20年一定会应验,钞票发的速度肯定没有股票发的速度快,过去10年发的那些钞票,用股票吸收起来就不会造成大通胀。只要是信息透明的自愿的交易,任何一种价格都是公平的。第三个各个市场主体归位尽责。现在私募投资都等着企业上市,一旦上市,投资就退出,投机性很强,而对扶持新的技术、扶持创业者的兴趣很淡。
承难销易时代结束,市场定价和自主配售考验券商包括定价、风控、销售等在内的综合专业能力。在这两种退市方式中,我觉得中国将来的退市制度可能更像美国的逆转板退市,就是新三板可以进入中小板,进入主板,如果主板股票表现不好,也可以退到OTC市场或者新三板去,股票仍保持流动性。
其次,超额募资屡见不鲜。注册制就是使监管者的职能和角色发生一个调整,但不代表它的缺位,就是说家长退出、变成警察——监管者仍然在那里,维持市场的秩序,保证上市企业不欺骗投资者,而不是替投资者做价值判断。第二个就是中国这种以信贷为基础、关键价格受到政府管制的金融体系,比如政府控制存贷款利率贷存比、每年的贷款指标等。为什么会谈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是核准制,但是我们这个核准制跟德国的核准制有点不同,跟台湾早期的核准制更像一些,它有以下几大弊端: 首先,核准制会导致过度包装。
进入专题: 注册制 监管 资本 市场化 市场结构 IPO 。以后上市会容易,但是违规的惩罚会比现在严厉的多,也就是违规的成本会上升很多。美国的OTC市场有18000家公司,主板才2000多家,中国是反过来,主板市场最大,新三板不死不活,但是,转板机制将提高新三板和创业板的吸引力,证券市场最终将逐渐变为主板、三板、OTC的正金字塔结构。信息披露制度:很多人说股票价格太高不公平,其实,公平与否,第一个关键在于双方信息是否对称,存不存在欺诈行为。
其实,我说的卖掉房子不是建议大家把自住的房子卖掉,买股票也不是狭义上要大家去炒股票。总而言之,我们中国现在的改革方向,是从信贷为基础的金融体系转向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不同的金融体系决定着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我认为我们未来就是一个资本市场繁荣的时代。
每一个发行制度都是跟它的历史相结合的,我们新股发行制度从一开始的审批制,发展到2005年以后号称是核准制,但由于我们的核准带有太强的行政权力色彩,其实跟审批制还是没有完全脱钩,所以,我们现在有点像审批制,有点像核准制,接下来就是往注册制方向发展。数量上来看,今年到年底新三板上市企业可能达到8000~10000家,明年数量达到18000~20000也有可能。
注册制以后,股权投资基金对实体项目的介入时点前移,风险投资的专业性提高,投机性下降,整个私募市场的收益率会更加市场化,而对创业和创新的促进作用会加强。在非注册制下,上市非常不容易,不仅仅是上市公司会拼命保,地方政府也会保,所以最后就变成交易所、证监会跟地方政府在博弈,在这种情况下,吐故是很困难的,而如果不能吐故就是不断地炒作,于是就有了壳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只有买对了才能赚钱。一个就是放开市盈率限制,把定价权交给市场,再通过一个立法的方式和行业自律的方式来约束企业的一些不良行为。当发行股票很容易后,可能大家都觉得没有必要圈那么多钱了,也不会再有超额配售。第三个就是简单高效的转板机制。
所以说应该有一个,包括股权众筹在内的多渠道的一个股权融资的平台和路径,他才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创业时代的到来。随着利率在往下走,企业的估值在往上走,而如果你有多余的房子,也就是除了自住房以外、投资性资产属性的房子,只要房价不涨,你的机会成本是非常大的,可以考虑把多余的房子卖掉做股权类权益类投资,现在这么多创业企业,指不定中国也会出类似于苹果、谷歌这样高成长的企业,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之内,这类投资的成长性和收益性将远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
从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的变化来看,比如2020年以前中国的结婚对数一直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房子的刚需将逐年萎缩。而在美国股市,机构要为自己的报价负责,报了最高价就要以最高价买这个股票,就跟上海在没有进行价格管制之前的车牌竞拍制度一样:你报10万就10万块一张,你敢瞎报吗?你不敢瞎报。
还有日本那样,以信贷为基础、由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体系,银行跟大企业之间的股权盘根错节。3、带来退市制度 注册制还会带来真正的退市制度。
第二个概念,我说的买股票要结合注册制等制度环境的变革。所以卖掉房子买股票说的是大类资产的配置,在现在这个宏观周期里面,房地产进入下行阶段,而我们的经济正在复苏的起步阶段,股权是最便宜的,再过一个阶段可能就不是这个情况了。注册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新股发行注册制,会为资本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1、证券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新三板、创业板的迅速扩张 这个影响现在已经看出来了,现在新三板企业的数量有4000家了,我觉得2015年还会翻倍的增加。监管机构在证券发行中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上市新股的隐性担保者,投资者在政府机构的发行审核机制背书下,往往低估投资风险,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合谋出的高报价容易被市场接受。
4、注册制对资本市场的其他影响 中国资本市场现在很多的弊端都跟现在的发行制度有关,如果发行制度改掉了,首先会减少壳资源炒作现象,宽进严管使得借壳上市成为过去时。注册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从路径来看,我个人判断中国的IPO注册制肯定是渐进式的: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然后再到注册制,我们走了20年。
我记得十多年以前中国有个很熟悉的口号,资本市场为国企改革服务,大家那时候觉得挺正确的,国企改革就需要资本市场。在这种前提下面,注册制的环境才会成熟,跟注册制诞生相对应的就是退市会变得顺理成章。
第四个就是中介机构的职能和相应的约束机制也会加强。而如果一个股票如果跌到一块钱以下,而且没什么交易量,那就是说市场不认可这个公司,它就应该退市。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的2.0时代,比如钢铁、石油、化工等很多传统的过剩产能行业将面临去产能化的过程,这需要一个漫长调整的阶段,中国经济增速也会随之降低。三年之内,中国的新三板规模可能将超过2万亿。在这些目标下面,中国的注册制可能会呈现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企业天然拥有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权力。注册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整体来看,实行注册制后: 1、中国将从货币时代迈入资本时代 如果说过去20年我们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信贷扩展支撑起来的,那么未来20年中国这个创业时代的繁荣绝对要靠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这也就卖掉房子买股票的一个大的制度前提。
总之,整个发行的制度实际上都是逐渐宽松的,随着市场的成熟,市场的权力是越来越大,这是整个全球发行制度变化的一个趋势。台湾也是这样,台湾从1983年就开始实行核准制和注册制并行的制度,经过23年、到2006年以后才真正完成实行注册制。
但是香港不一样,香港没有OTC市场,退市就意味着破产清算,退市就是彻底的退。2、注册制会改变社会的融资结构 根据2014年底的社会融资结构数据,目前企业债券市场和企业发行的股票在所有的社会融资额中的比例只占8.37%,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将来这种现象会改变,信贷在社会融资当中的比重会大规模的下降,注册制不仅是股票发行制度,也将推及企业债券市场,公司债券注册制和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备案制也就接踵而至,推动整个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发审制度使上市资格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上市意味着获利,股票发行审批中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现象 我国整个发行市场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比如操作层面,网下配售比例、新股询价过程、股票回拨机制、及绿鞋等其他发行辅助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上市发行核准制是核心症结。